说说上周末去看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和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

上周六跑去看了热映的《达芬奇密码》。小说之前看过一遍,知悉电影正在拍摄时,很是期待,把网上的预告片下来看了一遍又一遍。Google为推广电影搞的那个《达芬奇密码》解密游戏,也曾小小参与了一下,到了第三关却过不去,因此又抓起书来打算重看一遍。

第二遍还没看完呢,电影就上映了,周六大清早我就和在还在上学的堂妹跑去看了。我妹可是个文学女青年:P,这部小说也是早就看过了,因此也是对这部电影期待很高。

电影两个半小时,据说没有任何删减。坐在电影院,两个半小时感觉很快就过去了,因为电影给人的感觉非常紧凑,毕竟小说里故事就不简单嘛。不过看完后,我和我妹都觉得一般般。

首先,这部戏的导演和编剧实在太受小说的束缚,根本就不敢对电影情节有什么大动作,只敢做些画蛇添足的小改动。小说里有三条线索分别讲述故事:博物馆馆长

被追杀,罗伯特.兰登同学被警察叫到卢浮宫,天主事工会的阿林加洛沙开始行动,各个"线程"的切换,电影完全照搬小说,一点创意都没有。恐怕编剧照着小说

写完分镜头脚本就直接拿来拍戏了,一点都没考虑过该如何更好的用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小说描述的故事。

其次,小说里大力渲染的神秘感和悬疑气氛,在电影里竟一点都体会不到。这当然有我们都曾看过小说的原因,但是像峋山隐修会、天主事工会这些极有来头的组

织,塞拉思这个被描写为从恶魔到天使变化的终极信徒,历史上那些艺术家、科学家们以及他们作品背后的各种传奇故事,等等等等。在电影里竟只是轻描淡写,一

带而过。以及一些必须知道的背景故事,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再加上一些不联贯的片段闪回历史场景来讲述。最后,这部电影的给我和我妹留下的感觉,所谓达

“芬奇密码”,无非只是看出斐波拉契数列和猜出牛顿和苹果的字谜而已。神秘的宗教和历史传说,达芬奇和他作品背后隐藏的秘密,峋山隐修会这些在小说层层抽

丝剥茧才揭示谜底的东西,在电影里完全感觉不到。

电影里有些画蛇添足的小改动,很可能让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感觉剧情有问题。比如,小说里兰登是被从酒店被警察请走的,原因是他没有去参加什么签售会,因此博

物馆案发时,他作不了不在场证明;而电影里,兰登却是在签售会上被警察带走,而小说的叙事手法却貌似在告诉人们兰登的演讲和签售会与博物馆杀人案是同一时

间,他完全能作不在场证明,因此知悉自己被怀疑时,按照常理,他完全没有必要逃跑的。再比如,提彬爵士其实为了获取峋山隐修会的秘密,在背后花了很大的精

力,他广布窃听网络来获取峋山隐修会的秘密,后来他的这些窃听设备是因为被警方发现,才在最后警察出现时明白是谁真凶的;电影里呢,这些东西竟一点都不交

待,让.雷诺同学带着警察冲进来就知道该抓那个瘸子,真是神探阿

拍这部电影,请来了汤姆.汉克思、奥黛丽.塔图、让.雷诺、伊安.麦克兰这些大牌们,而导演的电影手法不过是不成功的复述一遍小说而已,让人感觉请这些大

牌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一点含金量都没有。虽然小说已经能保证电影能足够的吸引人,但是还有这些大牌出演一把,才共同创造了这部电影目前如此高的票房成

绩。想起阿甘、爱米丽、来昂、甘道夫这些被他们成功塑造的角色,却看到他们在电影里成为一个蹩脚导演的木偶,一部彻头彻尾商业片的道具。

如果我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我想至少有两种方式来拍,可以让电影更出色些。其一就是突出神秘、悬疑、恐怖气氛,下重笔墨渲染圣杯传说故事、峋山隐修会的传

奇,甚至可以是塞拉斯的故事和天主事工会秘密等等,还可以把历史传说和宗教故事也选出重点来完整的重现一遍,峋山隐修会四个大头目被杀的过程也可以是重头

戏,而解密方面嘛,兰登就没必要一开是被怀疑,完全可以改变为成警方找来的帮手,苏菲公主还是要被追杀的,当然一直有兰登和警察叔叔的帮助,因此一直都化

险为夷,这样才能正邪斗争贯穿全片。这样拍,至少可以让观众被剧情本身所吸引,而且又会为背后一个又一个多传奇故事和真相所震惊。另一种方法,采用追溯到

耶稣的故事,到达芬奇,到牛顿,……一直到现代,紧密围绕峋山隐修会和天主事工事会或者其他天主教团体的斗争来讲故事,一个延续上千年的明争暗

斗,到最后隐修会四大头目被杀,公主身处绝境,幕后黑手提彬阴谋即将得逞时,杀出隐修会新秀兰登(咳咳,把兰登教授也吸收入会,不行阿?)智勇双全,全力

保护苏菲公主,找寻秘密,保护真相,打倒敌人,最后重建隐修会,拍出一个惊天动作大片。哈哈哈,过瘾吧不要说偶异想天开,凭什么拿小说拍电影就一定要

按照电影的剧情的,拿小说提供电影素材不行阿?

这部电影引起了天主教呼吁教众抵制,而貌似基督教却没有干类似的事情,相反却让教众像其他朋友宣传此片。因为基督教让教众抱着追求真相的思想,去讨究这片里的故事和相关的传说,并不是让他们一味的接收或抵制电影里东西。嗯,如果有朋友信教的话,请先考虑选择后者吧,呵呵。

不过还是要感谢导演,虽然他做了些画蛇添足的修改,但有一个细节他没有漏掉,就是兰登有电梯或其他密闭空间的心理阴影。其原因是兰登小时候曾跌入水井,靠

整晚的踩水和祈祷才得以活下来。这个小细节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告诉我们,一个在小说和电影带领读着和观众一路戳破宗教面纱的兰登教授,他也是信上帝的吗?

我想应该不至于此吧,小时候的兰登应该是信的,因为他在危难时记得祈祷;和苏菲公主一起冒险时的兰登应该早就不信了,因为他早已看破了这些神话故事,深知

它们的真实历史。其实,这应该在告诉我们,有信仰不等于要有宗教信仰,小时候兰登的信仰只限于宗教信仰,而后来的兰登,他的信仰应该是追求科学真理和历史

真相,就像峋山隐修会一直一来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峋山隐修会有宗教的影子,但他们一直都是真正有信仰的智者,而不是愚昧崇拜上帝的奴隶。

上午看完电影,下午就和我妹跑到首都博物馆看“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这个展览还不错,票价五十,参观的人也很多。要去的朋友赶紧,六月五号就结束了。

号称大英博物馆250年藏品,其实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只限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藏品。古埃及的东西可有点吓人哦,一进去,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木

乃伊摆在那里,放木乃伊内脏的四个罐子放在两边,还有两块“棺材板”离在那里,呵呵,再加上灯光较暗,估计让我妹一个人去,她可能还大敢吧。古希腊的东

西,主要是一些“奢侈品”,金银首饰阿,雕塑阿什么的,相当精美,很难相信这是古人做出来的。而亚洲区的展览不包括中国的任何东西,英国人当然不敢把他们

当年抢走的东西再送回来展览。所以亚洲部分主要是日本阿,泰国阿,印度阿什么的一些东西,日本的画完全是抄中国的风格,泰国印度这些却主要是佛像什么的。

大洋洲和非洲这些没啥看头,所谓工艺品和前面看的东西比起来差远了。而美洲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印第安人的皮衣,完完整整的挂在那里,只隔着一层玻璃

保护,站在面前,甚至感觉闻到了皮衣上的味道。接下来的东西就更差了,所谓现代艺术,一幅抽象画前站了一堆人,嗯,是一堆看不懂的人。

走出展览厅前,有一个可以留言的小本。我本来想上前大书英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抢走了那么多其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现在还敢拿出来展览赚钱。不过,回想起

整个展览中看到那么多人肆无忌惮的拿着相机手机对着藏品拍照,展览馆已经到处有明示“请勿拍照”,而且面对着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西,这些人就不能多一

分崇敬,多一分尊重吗?最气愤的是,有人完全不是来看藏品的,拿着相机走到一处拍一处,拍完就走人,东西都不仔细看一眼。所以,我写下的是希望博物馆能加

强管理,也希望参观者能对这些展品尊重一些。而我妹就太有爱心了,写下的是“我很痛心,我希望这些东西永远的躺在地下,而不愿看到她们被摆在这里”类似的

话语。嗯,文学女青年~~